code

從建立到訓練:使用 Keras 建立 LSTM 模型的全流程教學

在訓練語言模型中,首先需要準備好訓練資料並對其進行預處理,例如將文字轉為數字並對齊長度。

在 python 中,可以使用 Keras 中的 Tokenizer 和 pad_sequences 來進行預處理。

接著建立模型,通常使用類似 RNN 的架構,例如 LSTM,在 Keras 中可以使用 LSTM 層來實現。

之後編譯模型,設定損失函數、優化器和評估指標,並使用訓練資料訓練模型。

訓練過程中可以觀察訓練指標以了解模型是否已達到最佳效果。最後評估模型並將其保存,方便之後部署到生產環境中使用。

使用 Keras 建立訓練對話模型的步驟如下:

  • 準備訓練資料,通常需要兩個欄位,一個是輸入對話 (input),另一個是對應的回答 (output)。
  • 預處理資料,例如將文字轉為數字並對齊長度。
  • 建立模型,通常使用一個類似於 RNN 的架構,例如 LSTM。
  • 編譯模型,設定損失函數、優化器和評估指標。
  • 訓練模型,通常使用訓練資料進行訓練。
  • 評估模型,使用測試資料評估模型的性能。
  • 保存模型,可以將訓練好的模型保存下來以供之後使用。
  • 部署模型,將訓練好的模型部署到生產環境中使用。

準備訓練資料

準備訓練資料,通常需要兩個欄位,一個是輸入對話 (input),另一個是對應的回答 (output)

在 Python 中,可以使用 pandas 套件來輕鬆地讀取和處理訓練資料。

假設訓練資料存放於 CSV 檔案中,可以使用以下程式碼讀取資料並儲存在 DataFrame 中:

import pandas as pd

data = pd.read_csv('train_data.csv')

然後就可以使用 data.columns 去看資料欄位有哪些,並且透過 data[‘input’] 和 data[‘output’] 去取得對應的輸入訊息和回覆訊息。

如果是自己手動建立訓練資料,也可以使用 pandas 中的 DataFrame 來儲存訓練資料,範例如下:

import pandas as pd

# 建立訓練資料
train_data = {'input': ['How are you?', 'What is your name?', 'What is the time now?'],
              'output': ['I am fine.', 'My name is Chatbot.', 'It is currently 3 PM.']}

# 儲存訓練資料
data = pd.DataFrame(train_data)

也可以使用numpy來儲存訓練資料

import numpy as np

input_data = np.array(['How are you?', 'What is your name?', 'What is the time now?'])
output_data = np.array(['I am fine.', 'My name is Chatbot.', 'It is currently 3 PM.'])

這些都是在訓練資料中輸入訊息和回覆訊息的方式,之後在訓練模型時需要用到這些資料

預處理資料

預處理資料,例如將文字轉為數字並對齊長度

在 Python 中,可以使用 Keras 的 Tokenizer 工具來進行文字轉換成數字的預處理步驟。

首先,需要使用 Tokenizer 對訓練資料中的文字進行 fit,以建立字典並將文字轉換成數字:

from keras.preprocessing.text import Tokenizer

# 建立 Tokenizer
tokenizer = Tokenizer()

# 對訓練資料進行 fit
tokenizer.fit_on_texts(data['input'])

接下來,就可以使用 tokenizer.texts_to_sequences 將文字轉換成數字:

# 將文字轉換成數字
input_data = tokenizer.texts_to_sequences(data['input'])
output_data = tokenizer.texts_to_sequences(data['output'])

在對齊長度方面,可以使用 pad_sequences 函數將序列長度設置為相同:

from keras.preprocessing.sequence import pad_sequences

# 設定序列長度上限
max_len = 20

# 對齊長度
input_data = pad_sequences(input_data, maxlen=max_len, padding='post')
output_data = pad_sequences(output_data, maxlen=max_len, padding='post')

這樣就可以將文字轉換成數字並對齊長度了。

在有些時候,也會使用一些 NLP 套件,像是 NLTK,spaCy 去做預處理,例如斷詞、去除停用詞等,都是可以的。

在預處理輸出資料 (output_data) 時不需要再使用 fit_on_texts,因為輸入資料 (input_data) 已經 fit 過了,所以輸出資料也使用相同的字典即可。

可以直接用 tokenizer.texts_to_sequences 將輸出資料轉換為數字:

output_data = tokenizer.texts_to_sequences(data['output'])

之後就可以對齊長度了。

output_data = pad_sequences(output_data, maxlen=max_len, padding='post')

這樣就可以將輸入資料和輸出資料都轉換成數字並對齊長度了。

建立模型

在 Keras 中,可以使用 LSTM 層 (LSTM layer) 來建立類似 RNN 的架構。

from keras.layers import Input, LSTM, Dense

# 定義輸入層
inputs = Input(shape=(max_len,))

# 定義 LSTM 層
x = LSTM(128)(inputs)

# 定義輸出層
outputs = Dense(vocab_size, activation='softmax')(x)

這個程式碼建立了一個類似 RNN 的架構,使用了一個 LSTM 層、一個 Dense 層。

LSTM 層接受一個三維的輸入 (batch_size, max_len, vocab_size),輸出一個二維的輸出 (batch_size, 128)。

Dense 層接受 LSTM 層的輸出,輸出一個二維的輸出 (batch_size, vocab_size),其中 vocab_size 為詞彙表大小。

接下來就可以將這些層組合起來,建立一個模型,並使用 compile 方法設定訓練參數,最後使用 fit 方法訓練模型。

from keras.models import Model

model = Model(inputs, outputs)
model.compile(optimizer='adam', loss='categorical_crossentropy')
model.fit(input_data, output_data, epochs=10)

這樣就可以使用 LSTM 層建立一個類似 RNN 的架構,並訓練對話模型了。

另外還有很多種RNN的架構可以使用,如GRU,Transformer等,還有很多參數可以調整,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及資料做

使用 LSTM 層 (LSTM layer) 來建立類似 RNN 的架構

在 Keras 中,可以使用 LSTM 層 (LSTM layer) 來建立類似 RNN 的架構。示例代碼如下:

from keras.layers import LSTM, Input, Dense
from keras.models import Model

# 定義輸入層
inputs = Input(shape=(max_len,))

# 定義 LSTM 層
x = LSTM(64)(inputs)

# 定義輸出層
outputs = Dense(vocab_size, activation='softmax')(x)

# 建立模型
model = Model(inputs=inputs, outputs=outputs)
model.compile(optimizer='adam', loss='categorical_crossentropy')

在上面的示例代碼中,我們首先使用 Input 來定義輸入層,其中 shape 參數表示輸入的序列長度。

接著,我們使用 LSTM 層來建立 RNN 架構,參數64是LSTM每層神經元數量。

最後,我們使用 Dense 層來定義輸出層,其中 vocab_size 表示輸出的字典大小。之後我們將這個模型結合optimizer 並compile

請注意,此示例代碼只是一個簡單的示例,在實際應用中,您可能需要使用更複雜的架構,例如多層 LSTM 或帶有注意力機制的架構。

多層 LSTM

在 Keras 中,可以使用多層 LSTM 層來建立更複雜的 RNN 架構。示例代碼如下:

from keras.layers import LSTM, Input, Dense
from keras.models import Model

# 定義輸入層
inputs = Input(shape=(max_len,))

# 定義多層 LSTM 層
x = LSTM(64, return_sequences=True)(inputs)
x = LSTM(32)(x)
x = LSTM(16)(x)

# 定義輸出層
outputs = Dense(vocab_size, activation='softmax')(x)

# 建立模型
model = Model(inputs=inputs, outputs=outputs)
model.compile(optimizer='adam', loss='categorical_crossentropy')

在上面的示例代碼中,我們首先使用 Input 來定義輸入層。

接著,我們使用了三層 LSTM 層來建立 RNN 架構,第一層 LSTM 的參數64是LSTM每層神經元數量,並且設定return_sequences=True,這樣才能讓LSTM的輸出傳到下一層,第二層和第三層的LSTM就不用設定了。

最後,我們使用 Dense 層來定義輸出層,其中 vocab_size 表示輸出的字典大小。之後我們將這個模型結合optimizer 並compile。

這樣就可以用多層 LSTM 建立模型,讓模型更複雜,能更好的捕捉模型。

編譯模型,設定損失函數、優化器和評估指標

在 Keras 中,可以使用 model.compile() 來編譯模型,設定損失函數、優化器和評估指標。

範例如下:

model.compile(loss='categorical_crossentropy', optimizer='adam', metrics=['accuracy'])

其中,loss 可以選用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或 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,optimizer 可以選用 adam, rmsprop 或 sgd,metrics 可以選用 accuracy 或 f1-score 等。

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和 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

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和 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都是用於計算多分類問題的損失函數。

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是對於每個輸入的預測值和真實值做計算,預測值需要是 one-hot 編碼,而真實值需要是整數,在進行計算時需要對每個類別個別計算。

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是對於每個輸入的預測值和真實值做計算,預測值需要是類似 one-hot 編碼的對數,而真實值需要是整數,在進行計算時需要對每個類別個別計算。

差別在於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預測值的格式是 one-hot 編碼,而 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是類似 one-hot 編碼的對數。

若你的預測值是 one-hot 編碼,可以使用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;若是類似 one-hot 編碼的對數,可以使用 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。

adam, rmsprop 或 sgd

optimizer 可以選用的 Adam, RMSprop 或 SGD 都是常用的優化器。

Adam 是一種自適應學習率的優化器,能夠自動調整學習速率。

RMSprop 是用來解決 Adagrad 算法學習率下降過快的問題。

SGD (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) 是最基本的優化算法,在每次迭代時,按照梯度下降的方向更新參數。

三者都是常用的優化器,選擇哪個優化器取決於你的模型和訓練資料。

accuracy 或 F1-score

metrics 可以選用 accuracy 或 F1-score 來評估模型的性能。

Accuracy 是指模型預測正確率,計算方式為 (正確預測數 / 總預測數)。

F1-score 是結合了 precision 和 recall 的指模,是用來評估分類問題的模型性能。

F1-score 可以平衡 precision 和 recall 的影響,適用於需要高精確度和高召回率的問題。

所以如果你的模型是解決分類問題,並且你需要高精確度和高召回率,F1-score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。

如果你只需要知道預測結果是否正確,可以選擇accuracy。

訓練模型

在 Keras 中,可以使用 model.fit() 方法來訓練模型,方法需要傳入訓練資料 (x_train, y_train)、batch_size、epochs 等參數。示例如下:

model.fit(x_train, y_train, batch_size=32, epochs=100)

在這個範例中,我們使用了 32 筆資料為一個 batch,訓練 100 次(epochs)。

其中 x_train 是輸入對話的資料, y_train 是對應的回答的資料。 batch_size 與 epochs 都是可以根據你的需求調整的。

在訓練模型時,可以使用 model.fit() 方法來訓練模型,並提供訓練資料、驗證資料、訓練週期數(epochs)、批次大小(batch size)等參數。

在訓練過程中,Keras 會自動計算損失函數值 (loss) 並印出來,可以透過觀察損失函數值來判斷模型是否已經達到最佳效果。

如果損失函數值不再下降,或者達到一定的訓練週期數後,損失函數值不再明顯下降,就可以認為訓練已經達到最好效果。

另外,也可以使用驗證資料來評估模型的效果,如果準確率或其他評估指標達到滿意水準,則可以認為訓練已經達到最佳效果。

評估模型

在 Keras 中,可以使用 model.evaluate() 方法來評估模型的性能。

通常需要傳入測試資料 (x_test, y_test) 作為參數,並且可以選擇性地傳入 batch_size 以及 verbose 參數。

範例如下:

test_loss, test_acc = model.evaluate(x_test, y_test, batch_size=64, verbose=1)
print('Test accuracy:', test_acc)

通常, test_loss 和 test_acc 就是我們需要關心的值, test_loss 越小, test_acc 越高時, 模型就越好

保存模型

在 Keras 中,可以使用 model.save() 方法來將模型保存到指定的檔案中。例如:

model.save('my_model.h5')

這將會將模型儲存在名為 my_model.h5 的檔案中。

模型可以在之後載入使用,方法如下:

from keras.models import load_model
loaded_model = load_model('my_model.h5')

也可以儲存權重,方法如下:

model.save_weights("model_weights.h5")

之後可以這樣載入:

model.load_weights("model_weights.h5")

訓練好的Keras模型可以通過model.save()函數保存模型,這個模型會將模型結構,權重和訓練配置儲存在一個檔案中。

如果只想保存模型的權重,可以使用model.save_weights()函數儲存權重。這個權重檔案可以在未來與相同結構的模型進行配對,以恢復先前訓練的權重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模型和權重的檔案是適用於Keras的,不能與其他框架或工具相互交換。

訓練好的對話模型測試的方法如下:

  1. 載入訓練好的模型
  2. 將要測試的資料進行預處理
  3. 使用模型的 predict 方法進行預測,模型會回傳預測結果
  4. 將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進行比對,計算出測試結果的準確度或其他評估指標。

範例代碼:

model = load_model('chatbot_model.h5')
preprocessed_input_data = preprocess_data(input_data)
predictions = model.predict(preprocessed_input_data)
accuracy = evaluate_model(predictions, actual_output)
print('Accuracy:', accuracy)

使用模型的 predict 方法來測試訓練好的對話模型,範例如下:

import numpy as np

test_data = np.array([[0.1, 0.2, 0.3, 0.4]])
result = model.predict(test_data)
print(result)

這個例子中,測試資料是一個二維數組,代表一段對話資訊,訓練好的模型會根據這段資料輸出預測結果,結果將會以數字或者概率的形式顯示出來。

在對話生成模型中,通常將模型輸出的數字(例如預測的分類標籤或生成的序列索引)通過字典(或稱為字典映射)轉換回對應的文字。

例如,如果你有一個字典將每個數字映射到對應的字元或詞,那麼將模型的輸出數字串連接在一起,即可生成生成的文字。

import numpy as np
from keras.models import load_model

# 載入訓練好的模型
model = load_model('trained_model.h5')

# 定義測試資料,例如為一個輸入序列
test_input = np.array([[1,2,3,4,5]])

# 進行預測
prediction = model.predict(test_input)

# 將預測結果轉為文字
# 首先將預測結果轉回原本的整數
result = np.argmax(prediction, axis=-1)
# 然後對應到對應的文字
response = idx_to_word[result[0]]
print("回答:", response)

部署模型

在 Keras 中,可以使用 model.save() 方法將訓練好的模型儲存到磁碟中。之後可以使用 keras.models.load_model() 來載入模型。

部署模型可以使用多種方法,像是:

  • 使用 TensorFlow Serving 來部署模型,可以將模型部署到生產環境中,並使用 gRPC 或 REST API 來提供預測服務。
  • 使用 Flask 或 Django 等框架來寫一個 web API,將模型部署到伺服器上,並使用 HTTP 請求來提供預測服務。
  • 使用 Docker 將模型打包成容器,並使用 Kubernetes 等容器管理工具來部署到生產環境中

可以根據您的需求來選擇最適合的部署方式。

Similar Pos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